在昨晚的“浙大求是地产精英会首次活动”中,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教授,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政策走向》,高屋建瓴地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下面摘录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马上就要公布了,据我的估计,宏观经济形势GDP增数一定比去年要差,一定是低于7.5%的,很可能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实际遇到的困难比宏观的数据还要差。主要面临的困难有:一、市场订单的减少。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三、融资成本上升。四、原材料成本降低。总体来说成本还是上升。所以目前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这是因为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处在一个转换期。而这个转换期是坚持下去或者是政策往回走,这个对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通过新的一轮全面改革的深化来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制,这种新的体制机制不是靠调度要素扩大要素的投入规模来发展经济的。而是靠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或者说提高要素的生产力度来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发展模式和大的背景。
政策转换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调控的时候,它的选择点是有两个,一是调控总需求,居民为主的消费需求。二是企业政府的融资需求。三国外厂商供需需求。
那么温家宝政府这10年当中,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尽管政策和朱镕基不一样,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的政策指向都是总需求。而李克强政府这一年下来,根据我的判断,他的政策指向不是总需求,他不是调整有效需求,而是提升有效供给。讲简单点,一帮企业家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对于这点,中央政府的判断不一样,比方说温家宝的判断,是市场需求有问题。如果是市场需求有问题,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的问题。于是,1.18亿带动4万亿的庞大的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刺激出口需求,还有消费券,刺激消费。还有货币政策,比方说货币率不断往下调。所有的政策重心全部需求反应。
面临同样一个问题,李克强的角度不一样。李克强一看这么一个现象,作为经济学博士,他肯定会问企业家:一、你说东西卖不掉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一是:东西不需要,不对应市场需求。二:市场需求是有的,但是价格太高。很显然我们知道,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问题,经济形势不太妙,比较萧条,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如果原因是这样来分析,那么好,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工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
李克强表示,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下行压力,就改变政策的方向。个人认为李克强会继续坚持现有调整政策的重心。也就是说他认为东西卖不掉是供给方面的原因。如果这个判断是成立的,很显然,至少在近周期,不能寄希望于有像温家宝时期那样的调控总需求的放松银根的宏观经济手段!如果这样的一个政策导向不改变,在我个人看来,地方政府很少有人有胆量说出来在房地产市场上做一个防守。如果这一政策改变了,那么地方政府胆子会比较大一点。所以说很简单一句话:这种的政策重心的转变,它是对同样的经济形势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判断。
从中长期来看,我判断,李克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后和英国美国法国不会太大差别。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救企业救工人。政府是管工人失业的。也就是说以后我们会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无论是目前的政策转换期李克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有效需求转到提高有效供给。还是从未来的政府的权利清单,以及它和企业、社会、市场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说我们企业真的是从现在到未来几年在自身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方面好好加油。如果不认清大势,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可能浙江这一代企业家,包括这一代学者,差不多要过去了。我觉得这才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危机。
浙大CCE中心 蔡冬珍/报道 李婧/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