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资讯】【课程回顾】史晋川:《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15-09-23




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经济学会会长,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理论经济学科组副组长,杭州、绍兴、嘉兴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9月20日上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史晋川教授应浙大高培中心邀请,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研修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作了一场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专题报告。




史教授从“新常态的国际经济周期”“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政策取向”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新常态的国际经济周期




史教授首先介绍了新常态的国际经济周期,他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新常态是处于康氏长周期的中期(衰退—萧条)和后期(萧条—复苏)。


2005—2015年由于金融危机的酝酿、爆发和扩散,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到萧条,而2015—2030年经济将在双分化状态下震荡的缓慢复苏,最终过渡到平稳复苏。




史教授同时提出,本轮周期的中后段,出现新一轮推动产业革命性突破的重大科技创新的可能性不大。


二、新常态的宏观经济




随后史教授介绍了中国新常态的宏观经济,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跨越“低收入发展陷阱”,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充满挑战。


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创新驱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突破口)




通过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高速追赶期”与“中速换挡期”经济特征的考察,发现三地从高速增长转换到中速增长状态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当时美国的人均产出的40%以上,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5%,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势严峻。


三、新常态的宏观政策取向




在对中国长期增长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分析后,他强调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只有稳定发展预期、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有效供给才能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整个授课过程中,史教授用打比方的形象方法将晦涩的经济概念讲得深入浅出,用语诙谐幽默,全场掌声不断。




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充分吸引了全体学员,引导全体学员思考在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

作者:李婧(转载请注明出处)



© 2017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 | 杭州饰全饰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50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