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教授,为浙江大学工商和金融管理研修台州班的70多位政府官员以及60多位企业家授课,就《宏观经济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屋建瓴地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下面与大家分享他授课的精彩内容:
一、李克强与温家宝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面大不同,思路发生了变化,温家宝重心放在需求面,李克强重心放在供求面。两者的区别就像生病了去医院,中国医生喜欢让你挂盐水,美国医生喜欢让你自行康复。
李克强 | 温家宝 |
调供给 | 调需求 |
稳定预期 | 相机抉择 |
“美国医生” | “中国医生” |
这种的政策重心的转变,它是对同样的经济形势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判断。
温家宝政府这10年当中,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尽管政策和朱镕基不一样,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的政策指向都是总需求。而李克强政府这一年下来,根据我的判断,他的政策指向不是总需求,他不是调整有效需求,而是提升有效供给。
讲简单点,一帮企业家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对于这点,中央政府的判断不一样,比方说温家宝的判断,是市场需求有问题。如果是市场需求有问题,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的问题。于是,1.18亿带动4万亿的庞大的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刺激出口需求,还有消费券,刺激消费。还有货币政策,比方说货币率不断往下调。所有的政策重心全部在需求反应。
面临同样一个问题,李克强的角度不一样。李克强一看这么一个现象,作为经济学博士,他肯定会问企业家:一、你说东西卖不掉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一是:东西不需要,不对应市场需求。二:市场需求是有的,但是价格太高。很显然我们知道,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看问题,经济形势不太妙,比较萧条,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如果原因是这样来分析,那么好,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工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
李克强表示,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下行压力,就改变政策的方向。个人认为李克强会继续坚持现有调整政策的重心,一定不会有重大变化和调整。
从中长期来看,我判断,李克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后和英国美国法国不会太大差别。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救企业救工人。政府是管工人失业的。也就是说以后我们会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
无论是目前的政策转换期李克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有效需求转到提高有效供给。还是从未来的政府的权利清单,以及它和企业、社会、市场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说我们企业真的是要从现在到未来几年在自身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方面好好加油。如果不认清大势,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可能浙江这一代企业家,包括这一代学者,差不多要过去了。我觉得这才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危机。
二、长期来看,人民币是升值的。
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因为支持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基本因素未变。
1、 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优于美国。
2、 一个国家越发展,汇率与PPP(购买力平价)是越接近的。
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没有大的改变,人民币和美元、欧元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贬值关系。尽管美国复苏得比预期好,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优于美国。这是决定两国汇率最重要的因素:一国经济预期越好,汇率就越强硬。
2013年中国成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并保持贸易顺差,大额的贸易顺差是人民币中长期坚挺的最重要因素。加上中国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升值背后有靠山支撑。
至于人民币能不能破6?内因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结构的转型成功与否。如果改革效应发挥出来,破6就会比较快,反之就会形成拉锯。
三、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30年以来,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还没有强大起来。中国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人口红利”消失,劳动人口下降,劳动成本上升,传统产业失去竞争力。出现“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应充裕转为供给紧张:
1、 农村工资增长,比城市工资增长快;
2、 城市普通工人工资,比熟练工人工资增长快;
3、 学历低的工资,比学历高的工资增长快。
中国现在的情况用两句话形容就是:“一户人家5颗牙齿”,一个家里只剩下老人小孩;“一户人家两窝老鼠”,老家的房子荒废无人居住,打工的地方租来的房子又破旧不堪。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农村已经没有劳动力可转移。
浙大高培中心 蔡冬珍 根据史晋川教授上课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