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美籍华人、经济学博士、著名企业家学者、国内自主投资的数家公司董事长及董事李玲瑶博士,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继续为浙江大学高研班的企业家学员讲授《中美经济、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学员们再次相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李博士的精彩课程。
本期课程从企业家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的事实介入,私募基金的参与,债转股等各种融资工具问题,在帮助企业成长的同时,再降低企业家的责任负担与工作压力,享受平衡生活。
李博士首先对昨天的课程做了简单的课程回顾。
昨天上午讲述了中美经济,下午讲述了中国经济如何复苏,成功实现了四大转型:
1.实现了从政治主导到市场经济主导的转型。
2.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3.实现了从封闭型国家到开放式经济的转型 。
4.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中国经济还需实现六大转型
1.实现从初级市场经济到现代法治市场经济转型
2.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型
3.实现从投资为主经济体制到以消费为主的经济体转型
4.实现从制造生产经济体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体转型
5.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结构的转型
6.实现从居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型
昨天已经讲述了三个转型,那么今天继续,现在开始讲第四个转型:
4.实现从制造生产经济体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体转型
第三产业不发达,对居民生活不利,对可持续发展不利。
●中国第三产业为何不发达?
①赚钱的第三产业均在国家手里(控制)
②汇率偏低,变相支持第二产业
③城市化进程赶不上工业化、总体经济增长速度
④观念不清晰(服务概念) o2o (线上线下)
⑤计划经济排斥所有难以量化的经济活动,对服务业的反感情绪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NY Times》
⑥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依赖于开放的新闻媒体。
如果一国新闻媒体不开放,那么其制度环境相对更适合发展制造工业,而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
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①政府应停止向重工业过度照顾与补贴(低利率,低汇率,低价格土地与能源)
②政府应开放第三产业,引入市场化竞争释放民间创业热情。允许私企在银行、交通、电信、物流、传媒与国企展开竞争。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
今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将是IT、医疗、绿色能源、教育、文化产业等。
2014年是第四个改革周期的开始之年
过去:靠成本优势,大规模制造的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未来:“专业化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内部流程信息化改造)(再造与消费着之间的关系)
●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结构的转型
着力于振兴农业(重视农业与农村)
①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化发展高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
②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后:(资本积累的转移,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化)
③工业反哺农业,理论如此,历史经验也如此:(美、欧共体、日本,日农民60%收入来自补贴)(过去政策上总是在歧视农民)
农业、农村价值绝不止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巨大的外部利益)
以农立国 →以“国”立农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让农民富裕起来。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享有土地增值最大利益化,使其获利,改善定居城市居住条件,脱贫致富。
◇把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予以合并。此举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更好地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实现从居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型(自由选择权、平等交易权、私人产权)
◇与政府进行公开博弈(政治体制改革)
◇出版、结社、集会、选举等基本公民权利
◇反对垄断、取消特权、消除身份歧视;
◇广大农民享受与市民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的公共产品享受权。
◇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
◇“不断崛起却又脆弱的中国”
◇ “中国,它被许多社会矛盾所困惑,但这个国家改变了时代。”
GDP增长代表了经济繁荣,但表达了经济福利与幸福了吗?
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环境(环境污染成本与公众安全损失)
②天灾、假冒伪劣,使GDP增加(破窗效应)
③贪污腐化和灾难使政府支出增加(石油泄漏)
④超过国防需要的军火生产。
⑤家庭劳务、自给自足、地下经济均未被包括。
⑥产能过剩(质量,数量与价格之关系)
◇真正摆脱GDP崇拜
◇GDP不代表幸福指数
◇GDP如能转化为一种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可持续发展,人们才会感觉到幸福。
社会经济福利取决于生产率、失业率、收入分配公平。
GDP可以反映出生产率与失业率,但不能反映社会财富公正分配,也无法衡量生活水平。
人类发展指数(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生活质量、人均GDP )
●中国经济结构特点
贸易大国:双顺差→升值效应→国际资本注入。
金融小国: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
企业弱国:企业基本面较差
中国的竞争机制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竞争机制。
企业制度再造与金融深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所在。
中国已成贸易大国,但出口导向、外资拉动增长模式,将中国套牢在低端产业陷阱。 (非贸易强国)
◇现代产业链的利润呈“V”字形
◇外贸: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战略的调整
◇我国出口的“三低”优势也在弱化
◇中国的出口部门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一是因为外部需求疲软, 二是来自西方的贸易保护压力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信任危机。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并非是一个受欢迎的产品或符号。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解决途径:
①产能过剩,关闭工厂,减少出口。
②投资国外
③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使中国消化自己过剩的生产能力。
◇外汇可由民间持有(时机要对)
●中国目前面临的特殊挑战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际,就面临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压力;
◇在科技进步还不占主导因素时,就要面临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压力;
◇在收入水平离发达国家还很远的情况下,就要面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遇到的人口老龄化、环境治理等问题。
●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三高与民生三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外向型→内需型
◇依赖国际资本→培育壮大本土资本
◇经济增长应:非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为主
◇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进行结构性改革,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调整的“四化”
①国企产权——民营化
②资源配置—— 市场化
③经济发展—— 国际化
④市场竞争—— 深度化
●中国国企如何改革?
①国企改革先把壁垒打破,让民企进入竞争性行业。
②约束国有企业,强化对国企改革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完善国企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效益。
③国企内部收入分配问题一定要规范。
国企营利必须反哺民生,要承担更广泛的社会功能。所赚的利润要进国库,应全民共享。
④可按业务将国企分解(可操作方式)
⑤国企改革不一定是所有权改革,管理权,获利权的调整
●中国经济调整的方法
①国企产权——民营化
②资源配置—— 市场化
③经济发展—— 国际化
④市场竞争—— 深度化
●利率市场化后的影响:
①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已开放贷款利率下限。未开放存款利率上限(存款保险制度,FDIC)四大银行去年利润↑,(10%增速,宽松)但资本利润率(ROE)还是很低
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更高,期待带来金融创新。
③带来长期性的利率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期限及利率结构失衡还比较严重,需要合适而有效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中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本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
●民营企业家的未来选择:
①往产业链的高端去发展,往第三产业去发展
◇文化强势与话语权的建立,甚至比经济、军事强势建立更困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宽松自由的文化活动空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痛苦与转型
◇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必须转型到高端制造业或到第三产业、或转移到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国家,否则将被淘汰。
◇近两年不搭上产业升级与虚拟经济之路的民企如不再往中西部区转移,又无国外订单的企业,结局会是被边缘化或者被迫退出市场。
●中国经贸政策到了全面调整时刻。如解决的好,经济会有一较长增长期。资金会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移。
吴敬琏教授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如果改革不彻底,社会矛盾会不断积累,改革阻力也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将失去根基,中华文化复兴的伟业将功亏一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此刻,中国经济正在山坡上前行,前进是艰难的,也是危险的——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滑坡或更惨烈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