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资讯】浙江金融做好“加减法”
2025-05-08
 

根据中国银监会3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浙江银行业近年来既做好优化资产的“加法”,也做好减轻资产负担的“减法”,让浙江银行业成为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手。

一、金融服务实体招数多

从稳投资、促转型的方向引导银行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障。近年来,浙江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四换三名”、特色小镇等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有破有立、转换动力。

 组合拳的背后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认为,浙江经济在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下,加速清除一些传统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浙江银监局已出台银行业支持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不仅从稳投资、促转型的方向引导银行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障,大力支持“五水共治”、七大万亿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江海联运等,同时也从补短板的角度建立科学的小微金融评价体系,强化差异化监管导向,推动“进园、进圈、进链、进村”和“上网触电”,鼓励网络化、信息化、批量化发展。

二、做加法扶持新兴产业

转换发展动能,需要创新驱动,服务“双创”的金融举措让浙江企业受益颇多。包括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在内,普惠金融是浙江银行业紧盯的方向。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继续保持全国首位,而信用农户建档覆盖率超过83%,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达92.16%。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近三年来共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和“僵尸”企业贷款630亿元,同时账面新增贷款1550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者相加相当于新增2180亿元的优质资产,占到全行信贷规模的26.7%。 

转换发展动能,需要创新驱动,服务“双创”的金融举措让浙江企业受益颇多。 

浙江省在嘉兴开展科技金融试点,重点推进组织架构、考核机制改革,设立专营机构、专门团队,在客户准入、风险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突破,扩大“双创”金融服务覆盖面,创新“双创”系列产品400余个,支持创业客户近10万户。浙江省将继续鼓励设立科技专营支行和专营部门,积极争取投贷联动试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农村金融既是当前金融服务的短板,也让银行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蓝海。当前农民贷款最大的障碍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抵押和担保、信息又不对称。他们创新推出了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以村两委为依托,采取“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务自助、守信自励”的方式,将村民的个人信用、品德等纳入村集体的民主自治体系,变为可融资的资本,经审批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项,而且随借随还。

三、做减法去杠杆去不良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动能逐步增强;银行业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幅在趋缓,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强,足以应对中短期风险。

近年来,浙江经济先于全国遇到了增速放缓、传统动力减弱的瓶颈,企业经营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提前暴露,带来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

担保链、资金链风险问题一度困扰浙江的一些地方发展。浙江银监局创新开发企业担保圈风险识别工具,通过精准定位、及时预警,推动各方在恰当时机介入化解关键点企业风险;试点探索三个清单一张网,即建立企业欠息清单、重大风险企业清单、逃废债线索清单和银政企三方联动的信用风险防控网;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发挥政策性担保体系在置换出险企业担保方面的作用,阻隔担保链风险蔓延。

“坚持以绿色信贷为导向,坚持有保有压,支持浙江出台的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和整治脏乱差小作坊。”浙江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近期开展的“僵尸企业”调研看,浙江总体情况相对较好。

中国信达浙江分公司总经理胡德介绍说,2012年到2015年该机构累计尽职调查不良资产超过7000户,成功收购其中的2814户,合计收购债务本金近680亿元,累计投入收购资金超过224亿元,不良资产吞吐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相信首先遇到问题的浙江银行业也将率先走出困境。”浙江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动能逐步增强;银行业不良贷款季度环比增幅在趋缓,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强,足以应对中短期风险。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

© 2017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 | 杭州饰全饰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509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