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黄金时期,增长因素有两点:
(1)内部因素:人口红利。劳动力迅速增长:1978年4.1亿,1992年6.7亿,2002年7.5亿,2011年7.9亿;人口抚养比逐年下降: 1978年39.5%,1992年33.2%,2002年29.8%,2011年25.4%;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者人口占比逐年提高: 1978年7.1%,1992年9.7%,2002年14.8%,2011年22.9%;
改革红利:1978-1991年出口年均增长12.2%,1992-2001年为15.5%,加入WTO后,2002-2011年出口年均增长21.2%;投资迅速扩张,年均贡献率由第二阶段(1992-2001年)的33.5%提高到“超级繁荣”阶段的53.9%
(2)外部条件:美国宏观失误,制造了一个大泡沫


1、从趋势看,未来中国经济必然趋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的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并不完全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也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力量所能简单支配、调整的。此时如果采取相反‘过度的’政策调整,只能使经济震荡加剧。所不同的,只是表现时间的早晚问题。”
2、“超级繁荣”的代价
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造成金融系统风险隐患,还产生了遗留问题:空气、水、土地、生态及国民福利。
3、经济下行的必然性
消费:增长的缓慢
投资:制造业:“超级繁荣”时期投资平均增长率为35.5%,近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3.3%(2013年18.6%, 2014年13.1%,2015年8.1% )
房地产: “超级繁荣”时期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6.1%,近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1.2% (2013年20.2%, 2014年10.9%,2015年2.5% )
基础设施建设:“超级繁荣”时期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0.6%,近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9.0%。但地方债务风险凸现(债务置换),赤字率在提高,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持续原有高增长率。

三、调整意味着什么?

1、美国得病,中国吃药过多:中国货币供应量(M2)急速扩张
1953-2008年 55年间M2增长47.5万亿
2009-2012年 4年间M2增长50.0万亿
2013-2015年 3年间M2增长41.7万亿
2、调整:破产增多,失业增多

四、调整注意节奏与力度

1、钢铁:2016年始,用5年时间减粗钢产能1-1.5亿吨
2、煤炭:2016年始,用3-5年时间,减产能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
上述两项人员分流180万人,安排1000亿专项资金

五、调整的方向

1、以总需求结构讲,主要是消费率的提高
2、以实现结构变化看,主要靠改革

六、调整政策:综合的、组合的

1、货币政策:总量偏松,精准调控
2、财政政策:赤字率提高,减税减费
3、其他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精兵简政、一带一路、六大消费工程、十一大类重大工程包……

七、调整正出现好的势头

1、产业结构
2015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8.3%,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2014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0.6%,2015年对GDP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至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