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首届“新金融规范、创新与发展”紫金峰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在峰会上,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筹)互联网金融分院正式揭牌成立,将打造互联网金融专门的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
作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互联网金融“新金融”需要兼具金融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人才。领英智库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显示,互联网金融人才吸引力指数持续走高,但该行业85%的人才都是从其他行业跨界而来。有统计报告称,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江将达100万以上。目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专业人才匮乏之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介绍,未来,浙江大学将联合泰然及各大高校,共同研究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研发适应国内金融环境与发展现状的高水平互联网金融教材,并进行教学推广,推动互联网金融学科发展。在接受中国蓝新闻专访时说,黄先海说,浙大成立互联网金融分院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顶尖人才,并将以高薪招聘一流的老师。
互联网金融分院师资队伍主要由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法学院等学院的专家教授组成,同时与金融工程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如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此外,还有来自金融业、互联网行业,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担任授课教师。
在新金融领域,浙江大学非常注重互联网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首先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硕士方向,并且已经获得全国第一家的互联网金融学的博士点,属全国首创。目前,浙江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科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完善的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筹)互联网金融分院院长金雪军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生培养将采用模块教学,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及商业模式创新、投融资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大数据与量化投资三个模块。互联网金融博士的课程除了规定的所有中国博士生都必须学的一些功课以外,还结合有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大数据的理论、计量理论、数据的挖掘、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法律等多种学科。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硕士的培养计划,在专业的学位课程上,开设像大数据、商业模式、工程经济学,还有金融产品及商业模式板块,大数据与投资的板块等课程大类。金雪军还表示,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科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发展“互联网+”的需要,培养交叉性专业人才,推动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探索互联网金融理论前沿,打造全球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教学研究基地。
首届紫金峰会参会人员有国内外代表性新金融专家学者、省内外金融企业与学校的负责人及代表等共计430余人。
浙江大学副校长任少波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新金融需要理论指导完善,希望浙江大学的金融学科能够为国家的新金融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主持峰会。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赵荣祥院长在会上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互联网金融分院的成果紫金创业小镇。他指出浙大做紫金小镇,不仅仅是把浙大的技术放到紫金小镇里面去创新创业,很重要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法值得高等院校有自主的处置权,可以把浙大所有的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到小镇。他介绍紫金小镇未来有一平方公里的区域能够用于创新创业,其目标是做一个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社区、师生联合创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荣祥主持成果展示环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杨晓兰主持专家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在会上发表题为“普惠金融的互联网创新与风险”的演讲。他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其实有一定的逻辑基础,但建议金融活动必须要加强引导。他说,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另一方面,它的风险的传导可能更快,而且参与者识别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可能更低,使得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银行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的主题演讲中说,互联网金融正向生态化和专业化演变。他指出这两种互联网金融的经营策略,目前看并存且互相竞争。他进一步指出,所谓生态化,就是支付基金、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征信这些多种金融业务来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生态的价值服务的产品链条。所谓专业化,就是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说创投的众筹、P2P、征信、消费的分期领域这些方面。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兼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中心主任石勇在“大数据与金融决策”主题演讲中指出了大数据面临的三个挑战,一、在云存储和云计算基础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二、如何探索大数据复杂性、不确定性特征描述的刻画方法及大数据的系统建模;三、研究数据异构性与决策异构性的关系对大数据知识发现与管理决策的影响。
浙江网商行长俞胜法就“变革中的商业与消费金融”讲话,他指出今年我国的网络信贷规模预计可以达到8千多亿,大概增加三倍,以后每一年也会有成倍的增长,预计到2019年,整个网络消费信贷可以到将近6万到7万亿。他认为,从互联网方面看,消费呈现出几个变化,一是综合体化,二是社区化,三是消费金融今后的发展完全还需要基于信用体系的完善。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筹)互联网金融分院院长金雪军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创新培养”演讲中指出在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充分地体现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的特点。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人才,即技术跟系统运行的人才、信息处理人才、市场拓展人才及风控和合规人才。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筹)互联网金融分院名誉院长潘宝锋在会上指出,互联网金融需要专业人才。他希望能借助浙大的力量,一起探讨和研究新金融、研究互联网金融,并用教育的形式将其发扬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