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 肖文等:建设科技平台 集聚全量创新要素
2023-03-27

 近日,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潘家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的理论文章《建设科技平台 集聚全量创新要素》发表于《浙江日报》。全文转载如下。

 

 

640 (1)_副本.jpg

肖文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浙江“新春第一会”部署了三个“一号工程”,指出要以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推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化发展,以此集聚全量创新要素,形成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量创新要素既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投入要素,也包括高校、平台等创新主体要素,还包括成果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等创新环境要素,而集聚这些创新要素的存在形式在于科技平台。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科技平台包括了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孵化器等。譬如,“二战”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布局国家实验室,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等省市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正是以科技平台集聚全量创新要素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浙江积极布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等平台载体,不断构建起以科技平台集聚全量创新要素的格局。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前沿探索、项目培育、人才培养、网络搭建的重大使命,是高能级科技平台的典型代表。目前,浙江已有国家实验室落地,且布局了10大省实验室和10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大科学装置与国家实验室相辅相成,串联起了大项目、大学科、大团队的创新链路,浙江布局了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两个,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与此同时,浙江高校实力不断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力量日益发挥。近十年来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722.59亿元增至2157.69亿元,跃居全国第四,研发投入强度从2.1%大幅提高到2.94%,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其中,企业不断成为创新主体力量,在研发投入中呈现“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格局,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

 

  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浙江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双一流”高校等高能级科技平台的数量和体量上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不仅如此,国家层面已明确布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浙江尚未有这两大国家级创新功能平台布局,导致全省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所不足。

 

  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常规建设科技平台,积极导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布局。要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十五个重点领域,结合全省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全面联动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推进高层次科技平台建设集聚全量创新要素。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建设国家实验室为主导力量,理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边界和衔接关系,全面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实力,形成高水平学科优势。要持续深化大院名校合作工程,吸引欧美等顶尖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跨国企业来浙设立科学实验室、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尤其是对接中科院平台体系,推动以重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要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引进集聚国际顶尖科学家和人才团队,增强全省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的综合实力。要系统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更强更优更大的国际化现代化企业,加快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企业梯队。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要加大力度打造高能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转化平台,并强化平台之间联动,创造出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平台,打通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 2017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 | 杭州求是育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50927号